德語與德國文化 壹、 授課教師:李淑萍 貳、 課程學分:二學分 參、 教學目標: (一) 以開放的心面對、接觸,培養了解、尊重到接受異文化的態度。 (二) 簡易德國近代史介紹 (三) 異文化的觀察與分析,以德語與德國文化為例。由德文的發音與文法以及結構探討語言與社會生活文化的交互作用。 (四) 調適學習外語的態度,並藉此消除一般人學習外語的異常恐懼心態。 肆、 教學活動: (一)德國影片觀賞與討論分析-文化現象的觀察與分析 (二)德國文化與語言變遷的文獻閱讀以及討論 (三)文化比較:歐洲其他語言與文化介紹以及比較 (影片觀賞與討論) 伍、 課程綱要: (一)德國近代史 (二)基本的德文發音、文法與語法結構以及使用德語的國家介紹。 (三)德國人的生活文化特性與其語言特性的關連:從德文語法條理分明以及追求表達精確 的特性當中,探討德國人在生活以及工作上行事嚴謹、條理分明的態度。 (四)全球化對語言文化的影響:二十一世紀初"德文改革"的社會意義與其影響。由德國國 家內部的不和諧以及面對外在衝擊與挑戰觀察德文的改革--新德文的出現與新舊德文 之間的紛爭。 (五)社會變遷與語言文化變隔的交互作用 (六)語言的比較以及文化的比較:中文與德文語法結構的分析比較,由此衍生出不同的生 活態度與價值觀。 陸、 參考資料: 1. 賽巴斯提安‧哈夫納(Sebastian Haffner),“一個德國人的故事”,2005,台北 (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) 2. 瑪麗‧富布盧克(Mary? Fulbrook),“你在哪裡,德意志”,2002,台北 (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) 3. 彼得‧蓋伊(Peter Gay),“威瑪文化 1918-1933”,2003,台北(立緒出版社) 4. 漢斯‧薛荷(Hans Scherer),“再見柏林”,2003,台北(城邦出版社) 5. 齊格飛‧藍茨(Sigfried Lenz),“失物招領處”,2005,台北(遠流出版社) 6. 齊格飛‧藍茨(Sigfried Lenz),“德語課”,2006,台北(遠流出版社) 7. 費迪南‧皮耶(Ferdinand Pieh),“德國第一”,2003,台北(商周出版社) 柒、 評量要點: 一、期中評量30﹪(特定主題的觀察與資料搜尋) 二、期末評量50﹪(期末考與觀察與資料搜尋後的分析與評論) 三、平時成績20﹪(參與討論) 捌、教學計畫 1 德國近代史1 2 德國近代史2 3 簡易德語發音與文法規則介紹 4 德語文法規則在德國生活的體現1 (語言文法規則與生活態度的關聯) 5 影片:Nirgendwo in Afrika(何處是我家) 6 影片衍生討論 7 德語文法規則在德國生活的體現2 (傳統的堅持與語言文法規則) 8 德語文法規則在德國生活的體現3 (語言文法規則與秩序的關聯:秩序的追求─德國與 台灣的比較) 9 德語文法規則在德國生活的體現4 (德國語言文法規則與德國汽車) 10影片:Mostly Martha 11影片衍生討論 12德國生活與文化I (飲食習慣與飲食文化) 13德國生活與文化與法國生活文化比較 (德國飲食文化與法國以及台灣飲食文化比較) 14德國生活與文化II (德國汽車與法國汽車) 15德國生活與文化III (教育篇) 16影片:"飛行教室"與"放牛班的春天" 17影片衍生討論 18學生報告與討論I (由影片中觀察與分析所謂的典型德國文化特質) 19學生報告與討論II (由影片中觀察與分析所謂的典型德國文化特質) 20期末考
通过条件
成 绩:60 分
-
教學大綱
-
Hitler
-
何處是我家
- 课程介绍
- 课程安排
- 評論